耿言三同志先进事迹
我区来沪社会帮教志愿者耿言三,来自安徽凤阳,今年已经是他来到上海的第13个年头,现任闵行区莘庄镇青春小区党支部书记。
耿书记所在的青春小区是一个拥有4000多来沪人员的聚集地,其中有近10名来沪的社区服刑及刑释解教人员,几年来,耿书记始终如一地以一种超越亲情、超越责任的精神,认真地对待帮教工作,以真诚的关爱对待帮教对象。在他的带领下,青春小区来沪志愿者队的志愿者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良好开展,到目前为止工作对象无一人重犯。
感同身受 积极投身帮教
2011年7月,在得知区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在全区招募来沪帮教志愿者后,耿书记便积极报名参加,当时主要出于三点考虑:一、由于其本身是个人热心肠的人,又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爱心却没有贵贱之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伸一把手,帮一点忙,我们不但失去不了什么,反而会赢得更多。所以,这么多年来,耿书记一直积极报名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不图名,不图利,但他相信,好人一定会一生平安。二是因为现在社会上普遍对曾今有过过错的刑释解教人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歧视和偏见,企业招工不予考虑,邻里亲朋避犹不及,他们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沉痛代价,那么,为什么社会大众还要让他们的伤痛一直持续下去呢?通过和对象们的亲身接触,耿书记深深觉得,帮教对象并不是洪水猛兽,他们也渴望改过自新,他们也渴望重新投入社会的怀抱,融入社会,他们也渴望,人们在看他们的时候不要有异样的神情,于是他加入了这个志愿团队,走进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去倾听,去引导,帮助他们重新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轨迹。三是由于耿书记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从外地来到上海生活的人,他深刻体会到一个外乡人,背井离乡,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独自拼搏的艰辛和不易。曾经的失足,让他们一度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他们也曾后悔,他们也有委屈,他们也需要倾诉,他们也希望理解,他们也渴望被认同,他们更渴望找到归属感,这个时候,大家应该主动站出来,给他们送去温暖,指导他们,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热心人惦记着他们,希望他们在上海过得更好。加入这个团队,耿书记并没有思考自己的这个举动会有什么崇高的社会意义,而是要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一片爱心,用在那些最需要社会关爱和帮助的人身上。
耐心细致 重唤生活希望
安徽小伙曹某是与耿书记结对的帮教对象,今年21岁,因在单位与同事发生了争执,一时冲动给对方造成伤害,最后法院以故意伤害罪给他判了有期徒刑6个月。出狱后,他意志消沉、无所事事,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其父亲每天唉声叹气,母亲则以泪洗面,而他本人也自觉这辈子没出息了,缺少再爬起的勇气。耿书记了解到情况后,便上门进行劝说,以朋友和大哥的身份与他沟通,告诉他人生在世有谁不犯错,跌了要勇敢的爬起来,要重新做人,你还有几十年的光阴。经过一段时间,连续几次的登门劝说,最终使他浪子回头,当时他当着耿书记的面,哭着对他说:“我还以为这世界所有人都看不起我,想不到还有大哥你愿意和我交朋友,愿意听我的倾诉,你的话让我醒悟,感谢这段时间你对我的关心教育,感谢政府对我的关心,我明天就出去找事情做。”曹某的父亲看到儿子重新振作起来后,非常激动,他的父母紧紧地握住耿书记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耿书记回到家,心里也久久不能平静。通过这段时间的帮教,让他更深刻的体会到“帮教一个对象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所在。前段时间,在一次谈心中,曹某还吐露出想加入帮教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帮教志愿者的意愿,他想以他的亲身经历,去帮助和感化那些和他一样曾今走过弯路的人,让他们重新唤起对生活的希望。
耿书记在平时经常说道:“我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上海人一样,我是一名新上海人。他希望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通过大家的努力让那些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刑释解教人员能够重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重新踏上正确的人生道路。